党的19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关键期。”我国建筑业自上世纪80年代起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率先走向市场,并在过去的30多年内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高速增长,然而中国建筑业目前仍然大而不强,人才梯队多而不精、泛而不专,知识体系窄而不全。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与应用,给智能建筑行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传统的建筑信息化程度低、能耗高、劳动效率低下、重建设轻运维、重局部轻整体、重硬件轻软件,这就要求智能建筑业以技术创新为驱动,进一步推动智能建筑产业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人工智能化。主要途径包括:加快先进智能硬件设备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BIM与建筑相结合的集成应用,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加强与科技研发结合、与国际标准衔接。
和欣“人工智能+能源管理”系统不仅包括传统的机电设备监测、控制、管理,还包括了智能照明、酒店客控、能源物联网、能源计量、城市热力,使智能楼宇在建筑节能中发挥显著作用。将整个楼宇的各个子系统有机的联合成一个整体,有效降低设备能耗。
(一) 完全呈现物联网的整体架构
(二) 感知层由各类智能网络传感器组成
(三) 网络层由传输媒介和IP功能控制器组成
(四) 应用层由集中管理和分散应用功能软件组成
(五) 智慧层由云计算作为集中管理和控制平台
(六) 决策层由人工智能技术对全网智能硬件统筹化管理,实现小集散控制扩展至大集散控制,从而实现建筑群的大闭环控制和智能硬件互联互通的有效管理。
人工智能+能源管理的功能实现
1、增强楼宇自动感知能力
和欣“人工智能+能源管理”系统为智能建筑部署大量传感器,除常见的温度、湿度、光照度传感器外,还有新兴的环境空气质量传感器,包括CO2、PM2.5、甲醛等等,物联网技术实现传感器之间互联互通,增强楼宇自动感知能力。
2、提升楼宇节能效果
随着楼宇中各种新设备数量不断增加,各智能硬件间实现互联互通后,通过收集、整理、挖掘设备的运行数据,结合云计算、云存储技术应用大数据分析可以找出同类型建筑的能源消耗,有效的提升建筑的智能化和节能效果。
3、楼宇智能化高度集成
智能建筑中的照明、暖通、安防、消防、通信、网络系统被集成到同一平台上,进行统一管理监控,实现各子系统间数据共享,和欣提供标准协议接口开放集成其它应用。
4、实现能耗管理精准化、全面化
能源互联网使能源消耗打通变数据,这些数据的获得使得能耗管理的计量更全面、更精准。Escloud云节能平台根据不同能源用途和用能区域进行分时段计量和分项计量,分别计算水、电、气、热的能源使用,并对能耗进行预测,管理者可及时对能源进行有效分配。
“人工智能+能源管理”助力教育改革
为响应国家号召,和欣控制自2017年始被列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支持单位,在实践条件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新工科、师资培训共资助1000多万元与高校开展“人工智能+能源管理”人才培养及课题研究。
成功组织2017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师资培训项目,经过严格专家论证,有22所高校通过立项,涉及87个项目。
Hysine积极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合作开展“建筑能源管理”产学研合作,公司副总经理朱彦春参加住建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教指委“第五届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联合毕业设计”并做“人工智能+能源管理”工程实践教育专题报告。
公司副总经理朱彦春(前排左五)
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寿大云教授到和欣控制北京总部交流考察。
寿大云教授(左三)、董世云CEO(左二)
西安交通大学王主新柯主任到访和欣控制北京总部,双方就“人工智能+能源管理”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欣控制西北研发中心设立、数据创新港节能设计、能源大数据科学研究等一系列问题达成框架合作意向。
王新柯主任(左三)
西南科技大学王院长一行4人到访和欣控制,双方就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课程体系改革与新工科体系建设达成合作意向。
和欣控制能源管理联合实验室暨工程实践中心落户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和欣控制产学研建设理念
以产业发展和工程实践应用为主体推动“人工智能+能源管理”教育改革实践。
(一)推动与国家重点院校在人工智能算法、能源大数据分析系统创新与成果转化。将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作为工程技术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将成果转化作为项目和人才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强企业技术中心与高校科研中心建设,支持企业和高校共建产业技术联合实验室。和欣提供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高校核心技术产业化。
(二)和欣控制参与高校新工科专业实践创新教育教学体系的建立,主要涉及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相关教学内容的确定;按照实施培养方案的需要与高校一道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同时开展培养方案规定的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
(三)与高校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行业学习进修的相关制度,针对性的培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四)利用联合实验室,通过大量动手训练、设计思维训练、理论课程训练、实践验证训练培养出高端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能力模型